爵士王朝:鹽湖城的誕生,NBA霸主之路

關于NBA的歷史、演變、發(fā)展、重要賽事
籃球運動出現(xiàn)百年之后,邁克爾?喬丹憑借高難度的空中動作雄霸籃壇。 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里,魔術師約翰遜、拉里?伯德、科比?布萊恩特和沙奎爾?奧尼爾等球星先后建立起一個又一個NBA王朝。 到了最近幾年,職業(yè)球員的合同和廣告代言收入更是達到了數(shù)百萬美元。 然而,籃球這項運動的起源卻是十分卑微的。 美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NBA)建立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籃球運動以及建立NBA的最初想法都開始于位于馬薩諸塞州的一所學校。 這項運動的誕生最初只是為了讓這所學院的學生們在漫長的冬季保持健康的體魄。 1891年,國際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International YMCA Training School)(即現(xiàn)在的春田學院(Springfield College))體育主管要求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發(fā)明一種易學易玩的室內(nèi)運動。 奈史密斯將當時流行的棒球、長柄曲棍球、美式橄欖球、英式橄欖球和足球等幾種運動與自己童年時代的游戲結合在一起,最終簡單編制了13條規(guī)則,這樣籃球運動就誕生了當年組織首次比賽時,球員根本不是在投籃——他們只是盡力把球放進桃筐里,而桃筐是事先釘在體育館看臺上較為靠下的欄桿上的。 看門人將筐子釘好之后,奈史密斯就開始等待學生們到來,開始上體育課。 漫長而寒冷的冬季使學生們變得十分懶散,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 “當時班上有18名學生,”奈史密斯回憶說:“我選出了兩個隊長,讓他們選擇場地。 我安排好他們在場上的位置。 每隊有三名前鋒、三名中鋒和三名后衛(wèi)。 我選擇兩名中鋒準備跳球,然后在他們中間拋球。 這就是第一場籃球比賽,從此學生們上體育課再也不遲到了。 ”在1891年12月21日舉行的第一場籃球比賽中,18名學生分成兩隊,每隊9人,直到1897年才確定了每隊5名球員的標準。 第一場比賽非常成功。 學生們整整打了一堂課的籃球,最終以1-0的比分結束了比賽。 這一比分與如今NBA比賽中的比分相去甚遠。 當時根本沒有“運球”這項技術。 根據(jù)奈史密斯最初的13條規(guī)則中的一條,球員只能向隊友傳球,而隊友接到球后則不可以再移動。 球場上最初的運球就是通過球員之間這樣來回傳球實現(xiàn)的。 采取這樣的規(guī)則一部分原因是最早的籃球是一個棕色、形狀不規(guī)則的球,當時這種球常用于足球比賽之中。 直到50多年以后,才出現(xiàn)我們熟知的那種橘紅色的籃球。 然而,盡管籃球運動有著如此不起眼的開端和相對簡單的規(guī)則,它卻迅速在校園中流傳開來,并通過基督教青年會的分支機構傳遍整個美國,并最終由基督教青年會的傳教士傳向全世界。 為人謙遜、從不張揚的奈史密斯被人們稱為“籃球之父”。 他為了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天讓那些難管的學生有事可做而發(fā)明的這種游戲最終成為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 然而,又過了40多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時,美國籃球聯(lián)賽才初具規(guī)模,這就是后來為人們所熟知的NBA。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946年,當時美國許多高中和大學都已經(jīng)組建了籃球隊并參加了聯(lián)賽,但是全國范圍內(nèi)的職業(yè)籃球聯(lián)盟還有待創(chuàng)建。 在這一時期,籃球運動開始迅速發(fā)展起來。 每次進球得分后中鋒不必回到中場重新跳球。 快節(jié)奏的比賽十分賣座,籃球比賽在大學里賺了不少錢。 其他職業(yè)體育項目的球隊老板們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迫切地希望通過在全國推廣籃球運動獲取更高的利潤。 然而,這個過程卻是漫長的。 1946年6月6日,全美冰球聯(lián)盟中波士頓棕熊隊和紐約市麥迪遜廣場花園隊的老板以及其他一些人共同組成了一個小聯(lián)盟,即美國籃球協(xié)會(Basketball Association America, BAA)。 這個由11支球隊組成的新聯(lián)盟面臨著重重障礙。 開始時十分艱難,上座率低得可憐,BAA的球隊缺少名氣,也缺少球星的號召力。 當時大學籃球聯(lián)賽最受關注,而最優(yōu)秀的職業(yè)球員則多效力于有著10年歷史的國家籃球聯(lián)盟(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NBL)或者其他更小一些的聯(lián)盟。 BAA擁有經(jīng)濟后盾和競技場地,而NBL則擁有最受歡迎的球員,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身高2.08米的喬治?麥肯(George Mikan)。 1946年,他從德寶大學(DePaul University)脫穎而出,后來成為了主宰那個時代的球員之一。 NBL俱樂部球隊實力強大,多年來,為初具規(guī)模的職業(yè)聯(lián)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中有幾個俱樂部后來發(fā)展成為當今NBA的著名球隊。 例如當時的韋恩堡隊(現(xiàn)在的底特律活塞隊)、雪城隊(現(xiàn)在的費城76人隊)以及明尼阿波利斯隊(現(xiàn)在的洛杉磯湖人隊)。 各俱樂部的老板們明白分散的聯(lián)盟必須合并起來。 在1948-1949賽季前夕,BAA主席莫里斯?波多羅夫(Maurice Podoloff)成功地使NBL旗下的韋恩堡隊和印第安納波利斯隊轉投到BAA。 當時NBL最優(yōu)秀的球隊羅切斯特隊也轉到了BAA。 年輕的BAA自此擁有了12支球隊,每賽季打60場比賽。 到1950年,BAA已經(jīng)擴張至西部的丹佛,共擁有17支球隊,劃分成3個賽區(qū)。 然而由于一直處于虧損之中,BAA聯(lián)盟重新進行了改革。 整頓后的聯(lián)盟在1950-1951賽季首次亮相,11支球隊共參加了66場比賽。 當時最吸引球迷的球隊當屬巨星麥肯領軍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同時“哈林環(huán)球旅行者花式籃球隊”的賽前表演也非常精彩,有他們表演的比賽總是座無虛席。 其實早在1947-1948賽季,日裔美國人三阪亙(Wataru Misaka)就加入了紐約尼克斯隊,但是人們普遍認為1950年NBA才在真正意義上打破了膚色的界限。 當時NBA的主角是非裔美國籍球員,如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查克?庫伯(Chuck Cooper)、紐約尼克斯隊的納特?克利夫頓(Nat Clifton)以及華盛頓國會隊(Washington Capitols)的厄爾?洛伊德(Earl Lloyd)。 為了加快比賽的節(jié)奏,防止球隊拖延時間,NBA開始使用24秒投籃計時規(guī)則,至今這仍是聯(lián)賽的主要規(guī)則之一。 1954年,NBA的球隊數(shù)量下降到了歷史上最低水平,僅為8支,即:尼克斯、凱爾特人、勇士、湖人、國王、活塞、老鷹和76人。 隨后的幾十年中,NBA就以這些球隊為核心逐漸擴大起來。 當時,麥肯率領的湖人隊是最頂尖的球隊,這支球隊贏得過5次總冠軍,建立了NBA最早的王朝之一。 然而到了1957年,剛參加完奧運會的比爾?拉塞爾(Bill Russell)通過選秀在賽季中期加入凱爾特人隊,從此更加強大的凱爾特王朝逐漸建立起來。 拉塞爾加盟的效果立竿見影,他在首賽季就幫助凱爾特人隊贏得了首個總冠軍。 他在聯(lián)盟中效力13年。 拉塞爾在凱爾特人隊期間做過球員、隊長和球員兼教練,他贏得的總冠軍戒指比他的手指還要多。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NBA規(guī)模更大,實力也有所增強。 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搬到了洛杉磯,費城勇士隊來到了舊金山,而雪城國家隊則選擇了費城重新安頓下來。 1961年,芝加哥包裝工隊,即現(xiàn)在的華盛頓奇才隊,成為第9支加盟NBA的球隊。 1966- 1968年間,又有5支球隊加盟NBA,分別是:芝加哥公牛隊、西雅圖超音速隊、圣地亞哥火箭隊(4年后搬到休斯頓)、密爾沃基雄鹿隊和菲尼克斯太陽隊。 1959年,籃球巨星威爾特?張伯倫作為新秀登上了NBA的舞臺。 可以說當時張伯倫是最為耀眼的球星,他和邁克爾?喬丹一樣極受球迷的歡迎,吸引了許多人關注NBA。 1959年,費城勇士隊在選秀中選中了張伯倫。 張伯倫身強體壯,他在新秀賽亮相時身高2.16米、體重113公斤,并拿到了場均37分、27個籃板的數(shù)據(jù)。 后來,張伯倫更是創(chuàng)造了單場比賽斬獲100分的記錄。 2006年,科比?布萊恩特在與多倫多猛龍隊的較量中得到81分,迄今為止,這是最接近張伯倫紀錄的得分。 雖然張伯倫展現(xiàn)出了明星的巨大力量,但20世紀60年代卻是屬于比爾?拉塞爾和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 從1959年開始,在教練奧爾巴赫(Auerbach)的指導下,拉塞爾和他的隊友后衛(wèi)鮑勃?庫西(Bob Cousy)、前鋒湯姆?海恩索恩(Tommy Heinsohn)率領凱爾特人隊史無前例地連續(xù)八次奪得總冠軍,建立了凱爾特人王朝。 這也成為了美國職業(yè)運動史上至今無人能破的記錄。 張伯倫后來轉會到洛杉磯湖人隊,從而點燃了兩支球隊傳奇式對抗。 體育專欄作家和評論員等媒體人士熱切關注拉塞爾和張伯倫兩人,甚至將他們之間的對決稱為“超級碰撞”、“巨人之戰(zhàn)”。 1967年,凱爾特人隊在東部決賽中敗給費城76人隊,結束了八連冠。 盡管當時拉塞爾所在的球隊已經(jīng)開始老化,他還是在退役之前的1968年和1969年又拿到了兩枚總冠軍戒指。 時至1970年,聯(lián)盟中的明星除了張伯倫和拉塞爾,又多了一位新秀,即1969年密爾沃基雄鹿隊選中的卡里姆?阿卜杜勒?賈巴爾。 從1966年到1974年,NBA的加盟球隊從9支擴大到了18支。 然而,新興的美國籃球協(xié)會(Americ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ABA)組織的聯(lián)賽打法華麗、開放,向NBA發(fā)起了挑戰(zhàn)。 特別是一個人稱J博士的ABA球員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籃球運動,后來的許多球星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ABA成立于1967年,創(chuàng)始人是體育推廣人丹尼斯?墨菲(Dennis Murphy)和一些投資人。 ABA成為了NBA的直接競爭者。 除了投籃計時規(guī)則有所不同(ABA為30秒,NBA則是24秒)之外,新出現(xiàn)的ABA聯(lián)賽的很多特點都可以在現(xiàn)代的NBA中看到,比如:比賽中的三分線和全明星賽中的扣籃大賽。 兩大聯(lián)賽最明顯的區(qū)別就是比賽用球,ABA聯(lián)賽使用的是紅、白、藍相間的籃球。 ABA紐約網(wǎng)隊(即后來的新澤西網(wǎng)隊)的超級巨星朱利葉斯?歐文(Julius Erving)騰空飛起時,球在他手中就像一盞閃閃發(fā)光的明燈。 被稱為J博士的歐文是聯(lián)賽中最早進行空中表演的球員之一,他華麗的飛行動作、賞心悅目大力灌籃、獨樹一幟的球風和出眾的競技能力影響了許多后來的NBA明星,其中包括飛人喬丹。 除了J博士之外,ABA還有摩西?馬龍(Moses Malone)、阿蒂斯?吉爾摩爾(Artis Gilmore)、康尼?霍金斯(Connie Hawkins)以及喬治?格文(George Gervin)等眾多球星。 雖然這些明星的球風激情四射,但ABA沒有全國電視轉播合同,因此只能在財務困境中苦苦掙扎。 九個賽季過后,ABA剩下的球隊就被合并或吸收到了NBA中。 1974年,新奧爾良爵士隊(即后來的猶他爵士隊)加盟NBA。 1976年,網(wǎng)隊、丹佛掘金隊、印第安納步行者隊和圣安東尼奧馬刺隊4支球隊轉入NBA。 至此,NBA的球隊總數(shù)擴大到22支。 J博士杰出的籃球能力和令人興奮的球風或許是NBA開始重視ABA并力求吸收其球隊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當時還無法預計以后的發(fā)展前景,但吸收ABA球隊這一舉動卻為如今NBA快節(jié)奏的球風奠定了的基礎。 現(xiàn)代NBA比賽中的每一個扣籃、空中接力、不看人傳球或者壓哨三分都或多或少帶著ABA的風格。 人們普遍認為合并之前NBA打法保守、單調(diào)乏味。 “每天晚上我看到的NBA比賽都和以往的ABA比賽一樣,”在接受NBA官方網(wǎng)站采訪時,現(xiàn)任奧蘭多魔術隊執(zhí)行副總裁歐文說,“我們在NBA比賽中看到的快節(jié)奏攻防轉換、三分遠投以及很多戰(zhàn)術都來自ABA比賽,這是毫無疑問的。 NBA球員展現(xiàn)出來的天賦、創(chuàng)新和娛樂性都來自于ABA聯(lián)賽。 ” 到了1976年兩大聯(lián)賽合并完成之時,NBA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 聯(lián)盟中的許多球星后來都入選名人堂。 這些球星包括J博士、里克?巴里(Rick Barry)、卡里姆?阿卜杜勒?賈巴爾、戴夫?考恩斯(Dave Cowens)、沃爾特?弗雷澤(Walt Frazier)和皮特?馬拉維奇(Pete Maravich)。 合并后的NBA變得非常強大,它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走出美國,讓世界了解NBA。 NBA的全球化開始于1979年。 正是在這一年,拉里?伯德和魔術師約翰遜加盟了NBA。 拉里?伯德自稱是“來自印第安納州法蘭西力克(French Lick)的鄉(xiāng)下人”,而約翰遜的表演則讓人眼花繚亂。 兩位球員在大學里就是對手,如今又開始了在NBA的對決。 當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拉里?伯德和洛杉磯湖人隊的魔術師約翰遜這兩位籃壇巨人一爭高下時,另一位對NBA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球員——邁克爾?喬丹登上了NBA的舞臺。 喬丹在比賽中對籃筐強大的沖擊力迅速引起了球迷的注意。 在這一時期,三位籃球巨星成為了NBA的支柱,他們引領了NBA的全球化潮流,并且成為許多球迷心中的偶像。 大鳥伯德和魔術師約翰遜的球風完全不同。 大鳥伯德絕非NBA中速度最快的球員,但是他能夠深刻理解籃球比賽的精髓,而且他的跳投非常精準。 而魔術師控球技術高超、傳球神出鬼沒,他帶領湖人隊打出了極具觀賞性的快攻,開創(chuàng)了湖人隊被稱為“表演時刻(Showtime basketball)”的籃球風格。 伯德和約翰遜在籃球場上始終是對手。 他們之間的對決早在進入NBA之前就開始了。 1979年,在全美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NCAA)的籃球決賽中,伯德率領的印第安納大學無花果隊與約翰遜率領的密歇根大學斯巴達人隊展開了爭奪。 最終斯巴達人隊取得了勝利,但兩位巨星之間的對決卻在NBA賽場繼續(xù)上演。 伯德的打法適合20世紀80年代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風格——他樸實的藍領球風使他深受波士頓球迷的喜愛。 而在西海岸,約翰遜的“表演時刻”則與洛杉磯的浮華和魅力完美融合。 通過選秀和交易,兩支隊伍都為各自的球星配備了優(yōu)秀的隊友。 伯德最終與中鋒羅伯特?帕里什(Robert Parish)、前鋒凱文?麥克豪爾(Kevin McHale)以及后衛(wèi)丹尼?安吉(Danny Ainge)和丹尼斯?約翰遜(Dennis Johnson)并肩作戰(zhàn)。 魔術師則與卡里姆?阿卜杜勒?賈巴爾搭檔,后來湖人隊的首發(fā)陣容中又加入了詹姆斯?沃西(James Worthy)、拜倫?斯科特(Byron Scott)和A.C.格林(A.C. Green)。 當年比爾?拉塞爾和威爾特?張伯倫稱霸聯(lián)盟,二十多年后,兩隊強大的陣容重新點燃了凱爾特人隊和湖人隊之間的戰(zhàn)火。 20世紀80年代,兩支隊伍之間的對決吸引了全世界球迷的目光。 1984年,大鳥伯德和魔術師約翰遜各自率領球隊殺入總決賽,雙方展開了一場總冠軍爭奪戰(zhàn)。 5年前,兩位巨星曾在NCAA決賽上相遇,如今又在NBA總決賽上演了巔峰對決。 媒體的報道一浪高過一浪,雙方的比賽如同史詩般氣勢恢宏,最終凱爾特人隊贏得了總冠軍。 1985年,兩隊再次進入總決賽,但這次魔術師和他率領的湖人隊取得了勝利。 20世紀80年代,大鳥伯德領軍的凱爾特人隊贏得了三次總冠軍,而魔術師率領的湖人隊更是五次問鼎,其中在1987年和1988年連續(xù)奪冠,成為繼比爾?拉塞爾率領的凱爾特人隊之后首支成功衛(wèi)冕總冠軍的球隊。 20世紀80年代,NBA又擴充了4支球隊,它們是達拉斯小牛隊、夏洛特黃蜂隊(即后來的新奧爾良黃蜂隊)、奧蘭多魔術隊和明尼蘇達森林狼隊。 至此,NBA的球隊總數(shù)已經(jīng)達到了27支。 1984年,NBA借鑒了ABA的創(chuàng)意,在全明星周末活動中增加了扣籃大賽,兩年后又增加了三分球大賽。 大鳥伯德和魔術師是當時聯(lián)盟中的王者,但1984年,邁克爾?喬丹登上了NBA的舞臺,并逐漸成為NBA新的統(tǒng)治者。 在許多人心目中,喬丹令NBA的球場熠熠生輝,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 被芝加哥公牛隊選中后,作為新秀的喬丹擅長在球場上進行個人表演,人們看到了他超強的得分能力和絢麗奪目的扣籃。 在職業(yè)生涯早期,他曾一度在大鳥伯德和他率領的凱爾特人隊身上拿到63分。 大約10年之后,公牛隊的管理層圍繞著喬丹組建了一支冠軍隊伍。 為了成長為一名更為全面的球員,即使是在賽季間歇期,喬丹也刻苦訓練。 至此,NBA一個新的王朝誕生了。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凱爾特人隊和湖人對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彩,喬丹率領的公牛隊則統(tǒng)治了整個聯(lián)賽,一次又一次地奪取總冠軍。 然而,公牛走向冠軍的光輝之路存在著一個很大的障礙,那就是由控球后衛(wèi)伊塞亞?托馬斯(Isaiah Thomas)領軍的底特律活塞隊。 底特律活塞隊的球員年輕氣盛,作風頑強,對勝利充滿渴望,后來他們被人們稱為 “壞小子軍團(Bad Boys)”。 除了伊塞亞?托馬斯,這支球隊的球星還有喬?杜馬斯(Joe Dumars)、馬克?艾奎爾(Mark Aguirre)、比爾?蘭比爾(Bill Laimbeer)和里克?馬洪(Rick Mahorn)以及當時還很年輕的丹尼斯?羅德曼(Dennis Rodman)。 在1989年和1990年,活塞隊連續(xù)兩次獲得總冠軍,成為繼十年前的湖人隊之后首支連續(xù)兩次奪冠的球隊。 然而,活塞隊的冠軍歷程到1991年就被終結了。 芝加哥公牛隊終于組成了強有力的隊伍。 年輕有為的球員和經(jīng)驗豐富的老將融合在一起,公牛隊開始了在NBA的光輝征程。 邁克爾?喬丹是其所處時代包裝最成功也最具市場影響力的球星。 他為運動飲料、球鞋和快餐店做過代言人。 他的23號球衣在當時是最暢銷的。 他不僅是籃球場上的霸主,他的形象在電視、雜志封面和宣傳海報上也隨處可見。 他的對手們則是十分謹慎,唯恐成為海報上的人物。 一旦上了海報或雜志封面,那畫面必定是無法阻擋喬丹上籃得分或者被喬丹當頭灌籃。 1991年,芝加哥公牛隊首次奪得總冠軍。 從此,喬丹沿著前輩鋪就的道路,在NBA的歷史中書寫了自己的傳奇。 在1992年和1993年的總決賽中,芝加哥公牛隊又分別擊敗了波特蘭開拓者隊和菲尼克斯太陽隊,取得了“三連冠”的輝煌戰(zhàn)績,此前只有比爾?拉塞爾率領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才取得過這樣的成績。 當時公牛隊如日中天,喬丹人氣高漲,NBA也取得了蓬勃發(fā)展,但1993-1994年常規(guī)賽開戰(zhàn)之前,喬丹卻宣布了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決定,他說他失去了對籃球的熱愛,因此打算退役。 為實現(xiàn)在美國職業(yè)棒球大聯(lián)盟打球的夢想,喬丹加入了芝加哥白襪隊改打棒球。 大約兩年后,喬丹重返芝加哥公牛隊。 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他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我回來了”。 這一次他穿上了45號球衣——這是他在棒球比賽中的號碼。 復出后首場比賽的對手是尼克斯隊。 喬丹離開公牛后,球隊成績平平;而喬丹本人雖然在逐步恢復狀態(tài),但畢竟水平不如從前。 公牛隊最終在東部半決賽中以2比4輸給了奧蘭多魔術隊。 失敗激勵著喬丹在賽季結束后不知疲倦地訓練。 當1995-1996賽季開戰(zhàn)的時候,昔日的公牛隊又回來了。 公牛隊在常規(guī)賽中連連獲勝,創(chuàng)造了72勝10負的戰(zhàn)績,并在總決賽中擊敗西雅圖超音速隊,獲得了第四個總冠軍。 1997年和1998年的總決賽中,公牛兩次擊敗猶他爵士,由此取得了第二個“三連冠”。 在取得了6個總冠軍頭銜、5個MVP獎杯以及6個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獎之后,1999年1月13日,喬丹再次宣布退役。 之后,從2001到2003年,他作為球員重返NBA賽場,效力于華盛頓奇才隊。 當時他已經(jīng)是該隊的老板之一。 盡管他再也無法恢復他在職業(yè)生涯早期以及連續(xù)奪得總冠軍時的狀態(tài),但在美國各地的NBA賽場,只要喬丹出現(xiàn),觀眾們就會舉起難以計數(shù)的標語牌,向他為NBA所做出的貢獻以及他精湛的球技致敬。 隨著喬丹第三次宣布退役,他最終離開了籃球場,加之拉里?伯德和魔術師約翰遜早已退出籃壇,NBA出現(xiàn)了球星真空的狀態(tài)。 一群小有名氣的年輕球星與無數(shù)新人已經(jīng)準備好了要填補空缺,證明自己。 喬丹退役后,NBA見證了一個昔日王朝的重生和一個嶄新王朝的建立。 隨著多倫多猛龍隊和溫哥華灰熊隊(即后來的孟菲斯灰熊隊)的加盟,NBA的球隊總數(shù)達到了29支。 20世紀90年代,西部聯(lián)盟一直是芝加哥公牛隊的天下,但現(xiàn)在實力的天平卻開始偏向了西部聯(lián)盟一邊。 1996-1997賽季末,沙奎爾?奧尼爾從奧蘭多魔術隊轉會至洛杉磯湖人隊。 湖人隊的后衛(wèi)科比?布萊恩特被認為是喬丹的接班人之一。 曾經(jīng)指導過喬丹,并帶領公牛隊兩度獲得“三連冠”的菲爾?杰克遜(Phil Jackson)成為了湖人隊的教練。 他成功地讓個性極強的奧尼爾和布萊恩特團結起來,最終,湖人王朝才重新崛起,連續(xù)三次奪得總冠軍。 當時,如果湖人隊沒有拔得頭籌,那么贏得冠軍的就將是圣安東尼奧馬刺隊。 1999年,大衛(wèi)?羅賓遜和蒂姆?鄧肯率領的馬刺隊第一次奪冠。 該賽季由于勞資糾紛,82場常規(guī)賽被縮短到了50場。 此后,馬刺隊在2003、2005和2007年又獲得了三次總冠軍。 盡管西部聯(lián)盟占據(jù)優(yōu)勢,但東部聯(lián)盟的球隊也不甘示弱。 在2004和2006年,底特律活塞隊以及邁阿密熱火隊分別問鼎總冠軍。 在當今NBA的舞臺上,大批年輕才俊涌現(xiàn)出來,有些甚至是剛讀完高中就加入了NBA。 但科比、韋德以及勒布朗?詹姆斯這些后起之秀能否繼承喬丹的衣缽,現(xiàn)在球迷們還不能確定。 此外,如今NBA也出現(xiàn)了棒球和足球領域早已存在多年的現(xiàn)象,即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已經(jīng)有許多國際球員加入了NBA。 從超級巨星的名字就能看出NBA的全球化和多樣性,如火箭隊的姚明(中國)、小牛隊的諾維茨基(德國)、馬刺隊的吉諾比利(阿根廷)和帕克(法國)以及湖人隊的加索爾(西班牙)等等。 現(xiàn)在的NBA已經(jīng)擴展到了國際市場,但2008年的總決賽卻讓人們回想起了過去的一段傳奇對決。 2008年總決賽中,由科比領軍的洛杉磯湖人隊對陣由“三巨頭”(皮爾斯、加內(nèi)特和雷?阿倫)率領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 最終,凱爾特人隊以4比2取得了勝利,從而第17次獲得總冠軍。 這樣,凱爾特人與湖人這對宿敵之間的戰(zhàn)火也再次燃起。
世界上消失的古文明有那些??
根據(jù)史書記載,我們本次人類從最原始的石器時代到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過一萬年時間。 很顯然,這些文明古跡不屬于我們本次人類所創(chuàng)造。 實際上,許多文明古跡,我們現(xiàn)在人類科學技術都無法建造。 根據(jù)這些確鑿的證據(jù),一些學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學說,是指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經(jīng)存在過人類文明。 同時,所發(fā)現(xiàn)的許多文明古跡時間跨度非常古遠。 從當今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看,從一個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并發(fā)展出高度發(fā)達的文明。 如在三葉蟲化石上發(fā)現(xiàn)的6億年至2.5億年前的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國發(fā)現(xiàn)的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現(xiàn)今南非發(fā)現(xiàn)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及多次不同時期的石器等等,很難想象它們屬于同一人類文明時期。 因此,科學家們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論,認為地球上曾經(jīng)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 人類的發(fā)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現(xiàn)代科學已認識到,一切事物發(fā)展皆有周期性。 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fā)展有周期性,同樣,人類的發(fā)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 這可以從當今發(fā)掘出和發(fā)現(xiàn)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和不同史前人類石器時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線索。 現(xiàn)代科學界已發(fā)現(xiàn):在地質(zhì)歷史上發(fā)生過幾次特大的滅絕,幾乎滅絕了所有的生物。 地球周期性災變的直接證明非常多。 從已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看,史前人類文明曾因各種災變而毀滅,這包括地震、洪水、火山、外來星體(包括隕石、彗星)撞擊、大陸板塊的升降、氣候突變等等。 1萬2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大陸亞特蘭蒂斯曾是一個具有高度人類文明的大陸,但卻在大約年前一場世界性的大地震災難中沉入海底。 現(xiàn)今的加那利群島被懷疑是其在海平面以上的殘留部分列舉史前文明之謎沉入海底的遺跡在秘魯海岸邊的水下200米深處,人們發(fā)現(xiàn)了雕刻的石柱和巨大的建筑物。 在直布羅陀海峽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攝了八張海底照片。 從這些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座古代城堡的墻壁和石頭臺階...... 。 它沉淪的時間也是在大約一萬多年以前。 在百慕大三角地帶海域西面,發(fā)現(xiàn)了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很顯然,這些曾代表著史前人類并有光輝燦爛文明的城市遺跡,卻因大陸下沉而沉入海底。 史前大洪水之謎大約1萬2千年前左右,上一期人類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襲擊,那次洪水也導致大陸的下沉。 考古學家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許多那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間接證據(jù)。 人類文化學家也通過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關于本民族文明起源的傳說則發(fā)現(xiàn):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傳說都普遍述及人類曾經(jīng)歷過多次毀滅性大災難,并且如此一致地記述了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出現(xiàn)之前的某一遠古時期,地球上曾發(fā)生過一次造成全人類文明毀滅的大洪水,而只有極少數(shù)人得以存活下來。 全世界已知的關于大洪水的傳說有600多則。 例如,中國及日本、馬來西亞、老撾、泰國、印度、澳大利亞、希臘、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傳說中都保留著對一場大洪水的記憶。 雖然這些傳說產(chǎn)生于自各個不同的民族、文化,卻擁有極其相似的故事情節(jié)和典型人物。 對于這一切證據(jù)和現(xiàn)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無法解釋的。 有關那次大洪水的過程,《圣經(jīng)》中有所描述。 雖然《圣經(jīng)》是一本宗教書籍,但很多學者認為《圣經(jīng)》描述的是真實的人類歷史。 以下為《圣經(jīng)》中關于那次大洪水的摘要:“洪水泛濫地上40晝夜,水往上漲,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山嶺都淹了”;“5個月后,方舟停在拉臘山上;又過4個月后,諾亞離開了方舟,地已全干了。 ”那次洪水同時伴隨著大陸的變遷完全摧毀了當時整個地球的人類文明,只有極少數(shù)人活下來了。 近來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的許多史前遺跡,如亞特蘭第斯大陸、希臘文明及海底建筑物等等均可能因那次洪水而消失。 踩在三葉蟲上的足印1938年美國肯塔基州柏里學院地質(zhì)系主任柏洛茲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紀砂巖中發(fā)現(xiàn)10個類人動物的腳印。 顯微照片和紅外線照片證明,這些腳印是人足壓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 據(jù)估計,有人足痕跡的這些巖石約有二點五億年歷史。 更早一些時候,有人在美國圣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塊巖石上,曾發(fā)現(xiàn)過一對人類腳印。 據(jù)地質(zhì)學家判斷,這塊巖石約有二點七億年歷史。 最為奇特的發(fā)現(xiàn),是在美國猶他州羚羊泉。 業(yè)余化石愛好者米斯特于1968年6月發(fā)現(xiàn)了幾塊三葉蟲化石。 他敘述說,當他用地質(zhì)錘輕輕敲開一塊石片時,石片“像書本一樣打開,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一片上面有一個人的腳印,中央處踩著三葉蟲,另一片上也顯出幾乎完整無缺的腳印形狀。 更令人奇怪的是,那幾個人穿著便鞋!”之后,1968年7月,地質(zhì)學名家伯狄克博士親往羚羊泉考察,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孩的腳印。 1968年8月,鹽湖城公立學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華特,又在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同一塊巖石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穿鞋子的人類足跡。 所有這些發(fā)現(xiàn),經(jīng)有關學者鑒定,均認為令人無法懷疑,是對傳統(tǒng)地質(zhì)學的嚴重挑戰(zhàn)。 猶他州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館長馬迪生,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那時候“地球上沒有人類,也沒有可以造成近似人類腳印的猴子、熊或大懶獸,那么,在連脊椎動物也未演化出來之前,有什么似人的動物會在這個星球上行走呢?”三葉蟲是細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與蝦、蟹同類。 在地球上存在時間從6億年前開始,至2.8億年前滅絕。 而人類出現(xiàn)的歷史與之相比,很短,至于穿上像樣的鞋子不過三千多年。 這一切,又該作何解釋?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原子能技術是人類近幾十年中才開始掌握的一門高科技技術,而在非洲,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法國有一家工廠使用從非洲加蓬共和國進口的奧克洛鈾礦石,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批進口鈾礦石已被人利用過。 鈾礦石的一般含鈾量為0.72%,而奧克洛鈾礦石的含鈾量卻不足0.3%。 這一奇怪的現(xiàn)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 他們紛紛來到加蓬奧克洛鈾礦考察,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古老的核反應堆,由6個區(qū)域約五百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估計為100千瓦。 這個反應堆保存完整,結構合理,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 據(jù)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之前,成礦后不久就有了這一核反應堆。 而人類只是在幾十萬年之前,才開始使用火。 那么,是誰留下了這個古老的核反應堆?是外星人的作品,還是前一代地球文明的遺跡?礦石中的人造物人類學會制造工具不過幾十萬年歷史,然而,人們卻從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形成的礦石中發(fā)現(xiàn)人工制造的東西。 1844年,蘇格蘭特衛(wèi)德河附近的礦工,在地下8英尺的巖石中發(fā)現(xiàn)藏有一條金線。 1845年,英國布魯斯特爵士報告,蘇格蘭京古迪采石場在石塊中發(fā)現(xiàn)一枚鐵釘,鐵釘?shù)囊欢饲对谑瘔K中。 1851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多契斯特鎮(zhèn)進行爆破,從堅實的巖床中炸出了兩塊金屬碎片。 這兩塊碎片合攏后,竟是一個鐘形器皿,高12厘米,寬17厘米,是用某種金屬制成,有點像鋅或鋅與銀的合金,表面鑄刻著6朵花形圖案,花蕊中鑲有純銀,底部鐫刻著藤蔓花環(huán)圖紋,當?shù)貓罂u為“精美絕倫”。 1852年,蘇格蘭一處煤礦中,在一大塊煤炭中發(fā)現(xiàn)一件形狀像鉆頭的鐵器,而煤塊表面無破損,也找不到任何鉆孔。 1885年,澳大利亞一處作坊的工人,在砸碎煤塊時發(fā)現(xiàn)煤中有一個閃閃發(fā)光的金屬物,是一平行六面體,兩面隆起,其余四面均有深槽,形狀規(guī)則,使人無法否認這是一個人造物體。 1891年,伊利諾州摩里遜維爾鎮(zhèn)的柯爾普太太在敲碎煤塊時,發(fā)現(xiàn)煤里有一條鐵鏈,兩端還分別嵌在兩塊煤中。 這兩塊煤原來是一個整體,只是在敲碎時才分開。 以上種種超文明不解之謎,一些科學家認為有兩種解釋,一是外星人訪問地球所留下的痕跡,一是現(xiàn)代人類文明之前,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前一屆高級人類的史前超文明。 越來越多的人更為相信后一種解釋,有科學家提出了地球文明周期進化論。 生物考古學家認為,地球誕生至今的45億年歷史中,地球生物經(jīng)歷了5次大滅絕,生生死死,周而復始,最后一次大滅絕發(fā)生在6500萬年之前。 有人據(jù)此推斷,20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高級文明生物,但不幸毀滅于一場核大戰(zhàn)或巨大的自然災變。 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幾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跡,僅留下極少遺物,成了現(xiàn)代人類的不解之謎。 也有人認為,前一屆高級文明的毀滅,是因為地球氣候的周期性變化。 或者因為地球磁場的周期性消失。 太陽系運轉到宇宙空間某個特定位置時,地球上將會周期性地出現(xiàn)不適應人類生存的氣候。 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便是一個例證。 地球的這種周期性氣候變化會導致高級智慧生物的周期起源和進化。 當然,這些僅是一家之言,或者說僅是一些猜測。 然而,超文明的不解之謎,倒確實值得人們認真探索……
NBA球隊介紹
作為NBA中的一支老牌球隊,在建隊之初,當時的費城76人隊既沒有把主場設在費城,也沒有取名為76人隊,而是起了個非常富有愛國主義意味的名字——錫拉丘茲民族隊。 1937年組建的錫拉丘茲民族隊隨著NBL(國家籃球聯(lián)盟)與ABB(美洲籃球協(xié)會)的合并,于1949年加入NBA,而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在更名前的14年NBA征戰(zhàn)中,她無一例外地14次殺入季后賽,多次闖入賽區(qū)和聯(lián)賽決賽,并且獲得了1次總冠軍。 但是直到1963年遷入籃球之都費城之后,這支球隊才真正迎來了自己NBA生涯中的激情歲月。 第一個為76人隊注入激情的球員是集速度、高度、力量和技術于一身的威爾特-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 張伯倫是籃壇歷史上的第一位全才,他在整個籃球生涯中共榮膺7次NBA得分王、11次籃板王,并且至今仍保持著100分的單場得分最高紀錄。 如虎添翼的這支76人隊經(jīng)過兩年的磨合,終于在1967年迎來了自己的鼎盛時期。 他們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常規(guī)賽戰(zhàn)績(68-13)殺入季后賽,并最終輕松奪冠。 在1980年舉行的NBA35周年慶典上,這支球隊被評為NBA歷史上最強大的一支球隊。 張伯倫于1969被交換到洛杉磯,76人隊的成績隨之也開始下滑,到1972-73賽季甚至低落到9勝73負的常規(guī)賽勝率。 沉寂中,謙謙君子“J博士”朱利葉斯·歐文(Julius Erving)“飛臨”費城。 他不僅為費城人帶來了令人如癡如醉般的球技,還把76人隊重新帶入了強隊行列。 但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個群雄爭艷的時代,“J博士”率領的76人隊在1980年總決賽和1981年季后賽中分別受阻于“魔術師”約翰遜(Johnson)的洛杉磯湖人隊和“大鳥” 拉里-伯德(Larry Bird)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 直到1982-1983賽季,天才中鋒摩西-馬龍(Moses Malone)的加盟才為76人隊打開了通向NBA總冠軍的勝利之門,而馬龍本人也榮獲常規(guī)賽和決賽雙料MVP稱號。 在隨后的歲月中,總冠軍光環(huán)再也沒有光顧過費城的上空,但是斗志與激情卻從未遠離76人隊。 80年代中后期,孔武有力、光芒四射的查爾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數(shù)次將球隊帶入亞特蘭大賽區(qū)和東部聯(lián)盟決賽。 90年代初, 巴克利轉會后的76人隊又經(jīng)歷了一段難熬的低迷歲月。 但是進入90年代后期,76人隊終于迎來了“神奇小子” 艾倫-艾佛森(Allen Iverson)的橫空出世。 這個運球快如閃電、上籃迅疾如飛的小個子剛出道沒幾個賽季就把新人王、得分王、搶斷王頭銜一一搶到手中,整個費城亦為之傾倒。 自拉里-布朗(Larry Brown)教練入主球隊后,76人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僅比賽更具觀賞性,比賽成績也節(jié)節(jié)上升。 進入1999-2000賽季,這支特點鮮明的球隊終于殺入NBA總決賽,不敵“大鯊魚”奧尼爾領軍的湖人隊既令人惋惜又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但是76人隊同樣創(chuàng)造了一項NBA之最,一支球隊同時贏得四項大獎——MVP(艾倫-艾佛森)、最佳教練獎(拉里-布朗)、最佳防守人獎(迪肯貝-穆托姆博)和最佳第六人獎(艾倫-麥基)。 展望2002-2003賽季,只要艾佛森能夠擺脫上一賽季長期遭受的困繞,76人隊重歸NBA總決賽就并非沒有可能。 退休球衣號碼: (6) 朱利葉斯-歐文(Julius Erving) (10) 莫里斯-齊克斯(Maurice Cheeks) (13) 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 (15) 豪爾-格里爾(Hal Greer) (24) 鮑比-瓊斯(Bobby Jones) (32) 比利-卡寧漢姆(Billy Cunningham) 歷史: 1949-63 錫拉丘茲民族隊(Syracuse Nationals)1963-今 費城76人隊(Philadelphia 76ers) 獲總冠軍年份: 1955年、1967年、1983年印第安那步行者隊是NBA的一支勁旅。 自1976年加入NBA后,逐步確立了強隊地位,“米勒時刻”一直是球迷津津樂道的話題。 70年代,初來乍到的步行者隊表現(xiàn)不佳,從未進入季后賽。 1981年,在當年最佳教練杰克-麥克寧(Jack McKinney)的指揮下,步行者隊取得44勝38負的戰(zhàn)績。 隨后,球隊再次陷入低迷,1982-1983賽季,步行者隊跌落谷底,只獲得了區(qū)區(qū)20場勝利。 看不見希望的管理層甚至一度考慮將球隊賣給其他城市。 隨后,球隊進行了一系列陣容調(diào)整,先后于1985年選入榜眼新秀威曼-迪斯戴爾(Wayman Tisdale),1986年選入最佳新秀“步兵”查克-帕森(Chuck Person)。 1987年著名的外線殺手、“大嘴”雷吉-米勒(Reggie Miller)也被球隊選中。 這位忠心耿耿的神射手在步行者隊服役的15年里,先后創(chuàng)造了球隊和NBA的多項紀錄,5次入選全明星陣容并奪得一枚奧運金牌。 他多次在比賽最后關頭力挽狂瀾,一劍封喉,讓許多球隊大吃“米勒時刻”的苦頭。 90年代,步行者隊終于盼來了復興。 1991年和1992年,步行者隊連續(xù)闖入季后賽。 1993年和1994年,在著名教練拉里-布朗(Larry Brown)的調(diào)教下,球隊實力更上一層樓,連續(xù)兩年殺入東部決賽,可惜沒能突破尼克斯隊和魔術隊的防線。 堅強的步行者隊沒有放棄對東部冠軍的沖擊。 在1998年最佳教練“大鳥”拉里-伯德(Larry Bird)的統(tǒng)帥下,步行者隊于1998年和1999年重返東部決賽。 但是全盛時期的公牛隊和尼克斯隊擋住了他們前進的步伐。 2000年步行者隊再接再厲,終于在東部決賽中擊敗尼克斯隊,報了一箭之仇,奪得球隊歷史上第一個東部冠軍。 球隊在總決賽中遇上了擁有MVP“大鯊魚”奧尼爾(Shaquille ONeal)和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的湖人隊,2:4的比分沒能使步行者隊笑到最后。 2000年,將球隊帶上歷史頂點的拉里-伯德因為身體原因不再繼續(xù)留任,另一位NBA名宿“微笑刺客”伊塞亞-托馬斯(Isiah Thomas)入主球隊。 這位前印第安那大學隊的英雄和NBA的總冠軍得主,為步行者隊延續(xù)了希望,帶領球隊在其后的兩年間繼續(xù)留在季后賽。 本賽季,依舊神勇的雷吉-米勒與小奧尼爾(Jermaine ONeal)、阿泰斯特(Ron Artest)、哈林頓(Al Harrington)以及布拉德-米勒(Brad Miller)組成了攻防更趨平衡的陣容。 相信他們一定能成為東部最強的球隊之一。 退休球衣號碼: (30) 杰克-麥克寧(Jack McKinney) (34) 丹尼爾斯(Mel Daniels) (35) 羅格-布朗(Roger Brown) (529) 萊昂納德(Bob Slick Leonard)歷史: 1976-今 印第安納步行者隊(Indiana Pacers) 未獲總冠軍 超音速從1967-1968年進入NBA,在70年代就連續(xù)兩度華山論劍,并于1979年奪得總冠軍。 80年代超音速有起有落,直到90年代又開始復活,在佩頓的率領下再入總決賽。 初入NBA的前兩個賽季,超音速不如人意。 1967-1968賽季,超音速23勝59負,第二個賽季也僅多勝了7場。 1969-1971賽季,倫尼-威爾肯斯(Lenny Wilkens)加盟超音速,并且兼職球隊教練,他與鮑博-魯爾(Bob Rule)率隊取得36勝46負。 1974-75賽季,比爾-拉塞爾成為超音速的教練兼經(jīng)理,他們也第一次殺入季后賽。 從1977年到1980年,超音速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1977-1978賽季,倫尼-威爾肯尼再次成為超音速的主教練,超音速以47勝35負進入季后賽。 第一輪他們以2比1淘汰湖人(當時首輪采取3戰(zhàn)2勝制),接著又相繼擊敗開拓者和掘金隊,與華盛頓子彈隊相會于總決賽。 兩隊大戰(zhàn)7場后,超音速在最后一戰(zhàn)以99比105失利,錯失冠軍。 第二個賽季,超音速獲得報仇機會。 1978-1979賽季,超音速第一次獲勝場過超過50,以52勝30負進入季后賽。 相繼相擊湖人有太陽隊后,超音速在總決賽中再次遇到子彈隊。 輸了第一場后,超音速連下四城,獲得總冠軍。 此后超音速沉沉浮浮,80年代5次進入季后賽。 1985-1986賽季結束后,主教練倫尼-威爾肯斯掛印而去,超音速結束了“威爾肯斯時代”。 威爾肯斯在超音速執(zhí)教期間,為超音速奪得球隊上唯一的一座冠軍獎杯。 他在超音速執(zhí)教的紀錄是478勝402負。 在80年代,1986-1987賽季值得一提。 當賽季超音速隊將西克馬(Silkma)送走。 當西克馬離開超音速隊時,他總共為超音速隊拿下了7729個籃板、705個蓋帽和3044個罰球,各項數(shù)據(jù)都高居球隊之首。 他的43號球衣也在超音速隊退役。 當賽季超音速隊39勝43負,但是仍然打進了季后賽。 相繼淘汰了小牛隊和火箭隊后,超音速隊與湖人相遇到西部決賽,但是被湖人剃了光頭。 經(jīng)歷了80年代的超落后,超音速在90年代重新走上強隊之路。 1991-1992賽季,喬治-卡爾成為主教練,超音速再次在西部露出頭角。 1995-1996賽季,超音速自1979年來再次闖進總決賽,但是在喬丹的公牛隊面前,功虧一簣。 公牛隊贏了頭三場,超音速連扳兩局,但第6戰(zhàn)還是敗下陣來。 坎普、佩頓和主教練卡爾都參加了當年的全明星賽。 接下來的1997和1998賽季,超音速仍然強勁,分別在常規(guī)賽取得了57勝和61勝,但是未能再進總決賽。 1998-1999殘缺不全的賽季,超音速25勝25負,8年來第一次未能進入季后賽。 但一個賽季后,超音速又重新回到季后賽軌道。 新世紀開始后,超音速不斷調(diào)整陣容。 佩頓仍是球隊的核心,但是引入了一批新人。 2001-2002賽季,佩頓每場得22.1分9.0次助攻,他也第8次成為全明星球員,超過此前超音速球員西克馬(Silkma)的紀錄。 退休球衣號碼: (10) 內(nèi)特-麥克米蘭(Nate McMillan) (19) 倫尼-威爾肯斯(Lenny Wilkens) (32) 弗萊德-布朗(Fred Brown) (43) 杰克-西克馬(Silkma) 歷史: 1967-今 西雅圖超音速隊 (Seattle SuperSonics) 獲總冠軍年份: 1979年 芝加哥公牛隊絕對是在全球擁有最高知名度的NBA球隊。 因為“飛人”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早已把身披公牛隊23號球衣、輕靈而又霸氣十足的身影,定格在每一個球迷腦海里。 1966年加盟NBA的公牛隊,度過了一段艱辛的適應期后,漸有起色。 1971年起,公牛隊連續(xù)四年常規(guī)賽取勝50場以上,終于吹響了進攻的號角。 1974和1975年,公牛隊憑借頑強的防守兩度殺入分區(qū)決賽。 但隨著全明星球員沃克(Chet Walker) 和斯?。↗erry Sloan)的先后退役,公牛隊開始走下坡路。 盡管此后10年換了7位主教練,球員們也只能幾乎年年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季后賽。 1984年,公牛隊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當時的NBA群雄并起、人才濟濟,不過以選秀探花身份加入公牛隊的后衛(wèi)邁克爾-喬丹,很快就脫穎而出,大放異彩。 1987年,目光獨到的總經(jīng)理杰里-克勞斯(Jerry Krause)先后將格蘭特(Horace Grant)和斯科特-皮蓬(Scottie Pippen)招至麾下,公牛隊實力大增。 然而,此后三年,公牛隊仍然連續(xù)被以伊塞亞-托馬斯(Isiah Thomas)和丹尼斯-羅德曼(Dennis Rodman)為首的底特律活塞隊阻擋在總決賽大門之外,兩支球隊從此結怨。 1990年,“禪師”菲爾-杰克遜(Phil Jackson)被起用為主教練,他把“多點輪換”和“三角進攻”戰(zhàn)術融入球隊,公牛隊日益強大起來。 1991年,所向披靡的公牛隊在東區(qū)決賽中終于戰(zhàn)勝宿敵活塞隊,喬丹復仇成功。 在隨后的總決賽里,公牛隊橫掃“魔術師”約翰遜(Magic Johnson)領銜的湖人隊,奪取了第一座總冠軍獎杯。 此后兩年,公牛隊在總決賽中又先后擊敗“滑翔機”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領軍的開拓者隊和“重型坦克”巴克利(Charles Barkley)統(tǒng)帥的太陽隊,衛(wèi)冕成功,以三連冠的戰(zhàn)績宣告了公牛王朝的來臨。 1993年,經(jīng)受著喪父之痛的喬丹突然宣布退出籃壇,改行打起了棒球。 球隊群龍無首,諸強趁虛而入。 令他們膽寒的是,1995年季后賽前,喬丹再度殺回NBA,那個籃球場中上帝的化身又回來了!1996年,告別了格蘭特的公牛隊請來了曾經(jīng)的死對頭籃板王羅德曼。 公牛隊繼續(xù)上演NBA的神話,一度連勝37場,不但創(chuàng)造了常規(guī)賽72勝10負和季后賽15勝3負的NBA記錄,而且在總決賽中4:2擊敗超音速隊,重新奪回王座。 此后,公牛隊再接再厲,連續(xù)兩年將殺入總決賽的爵士隊斬于馬下,完成第二個三連冠的霸業(yè)。 公牛王朝光芒四射。 喬丹在為公牛隊效力的13個賽季中,5次榮膺MVP,11次入選全明星隊,10次入選年度最佳陣容,9次入選年度第一防守陣容,10次成為年度得分王,2次奪得奧運會冠軍。 這位仿佛不受地心引力控制的籃壇霸主,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美妙時刻,刷新了NBA的大串記錄,成為名副其實的“飛人陛下”。 1998年,功成名就的喬丹激流勇退,第二次告別籃壇。 皮蓬、羅德曼、朗利、科爾和庫科奇等舊臣也都相繼離開了公牛隊,就連“禪師”也放起了大假。 盛極一時的公牛王朝衰敗了,NBA從此步入后公牛時代。 近幾年來,球隊開始了大規(guī)模重建,先后迎來狀元秀布蘭德、杰倫-羅斯、杰伊-威廉姆斯和丹尼-馬紹爾。 球員們很有潛力,不過想要重振旗鼓,尚需時日。 退休球衣號碼: (4) 杰里-斯?。↗erry Sloan) (25) 鮑勃-萊夫(Bob Love) (23) 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歷史: 1966-今 芝加哥公牛隊(Chicago Bulls) 獲總冠軍年份: 1991年、1992年、1993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早在1948年就加盟NBA的國王隊并非是以其出眾的戰(zhàn)績而聞名于NBA,頻繁的遷移,使球隊獲得了“總在旅行的國王”這一稱號。 在加盟NBA的最初幾年中,原名羅徹斯特皇家隊的這支球隊曾是NBA中的一支強隊,并獲得過1951年的NBA冠軍。 但在此后,他們卻再也未能嘗過冠軍的滋味。 1957年,球隊移居到辛辛那提并改名為辛辛那提皇家隊。 奧斯卡-羅伯遜的來到使皇家隊有了新的希望。 然而,皇家隊卻始終無法突破波士頓凱爾特人隊這一難以逾越的障礙。 在這一時期,強大的凱爾特人隊以13個賽季獲11個冠軍的氣勢統(tǒng)治著NBA。 1972年,球隊遷移到了西部并改名為堪薩斯城-奧馬哈國王隊。 1975年球隊再次更名為堪薩斯城國王隊。 1981年,國王隊闖入西區(qū)總決賽,雖然隨后1:4不敵休斯頓火箭,但這卻是截至當時國王隊取得的歷史最好成績。 1985年國王隊遷移到了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市,并更名為薩克拉門托國王隊。 在1982年到1995年十幾年的時間里,國王隊戰(zhàn)績糟糕,只在1986年進入了季后賽,而且首輪就被橫掃出局。 1995-1996年賽季,以一批年輕球員組建主力陣容的國王隊才總算再次沖入了NBA季后賽,雖然首輪便遭淘汰,但他們的打法已經(jīng)逐漸完善。 1998年,主教練阿德爾曼的到任,同年韋伯、賈森-威廉姆斯和南斯拉夫“雙雄”迪瓦茨、斯托亞科維奇的加盟使國王隊真正的強大起來,2001年,麥克-畢比和威廉姆斯交換來到了國王隊,加上克里斯蒂的到來國王隊的陣容變的空前強大。 從1998-1999賽季開始,國王隊連續(xù)4個賽季打入季后賽,并且不斷創(chuàng)造出好成績、刷新本隊和NBA的記錄。 2001-2002賽季,國王隊以61勝21負的全聯(lián)盟最佳戰(zhàn)績進入季后賽。 在西區(qū)總決賽中,國王隊和衛(wèi)冕冠軍洛杉磯湖人隊進行了七場驚心動魄的“決戰(zhàn)”,最終以在第七場的加時賽中以6分之差飲恨出局。 目前的國王隊無疑是NBA中的一支頂尖球隊,他們被認為是2002-2003賽季總冠軍的有力爭奪者。 本賽季國王隊能否終“湖人王朝”,報上賽季的一箭之仇?讓我們拭目以待!退休球衣號碼: (1) 阿奇巴爾德(Nate Archibald) (11) 鮑勃-戴維斯(Bob Davies) (12) 斯托克斯(Maurice Stokes) (14) O 羅賓遜(Oscar Robertson) (27) 特威曼(Jack Twyman) (44) 山姆-萊西(Sam Lacey) 歷史: 1948-57 羅徹斯特皇家隊(Rochester Royals) 1957-72 辛辛那提皇家隊(Cincinnati Royals) 1972-75 堪薩斯城-奧馬哈國王隊(Kansas City-Omaha Kings) 1975-85 堪薩斯城國王隊(Kansas City Kings) 1985-今 薩克拉門托國王隊(Sacramento Kings) 獲總冠軍年份: 1951年 1948年加盟NBA時,湖人隊還在明尼蘇達阿波利斯,但是一次飛機失事,使湖人老板痛下決心,于1960年搬遷到了洛杉磯。 洛杉磯湖人隊是NBA歷史為數(shù)不多的常青樹之一,該隊的奪冠次數(shù)僅次與凱爾特人隊。 湖人隊的最大特點是總有偉大的中鋒跟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米肯、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賈巴爾以及現(xiàn)在的奧尼爾等人,打造了“湖人王朝”。 自1948年加入NBA以來,湖人隊在6年內(nèi)5奪總冠軍,湖人“第一王朝”應運而生。 喬治-米肯(George Mikan)是“第一王朝”的奠基人。 身高2.08的米肯雖然不是當時的第一長人,但他在禁區(qū)內(nèi)無人能敵。 1951-1952賽季,NBA甚至為了限制他的得分而加寬了三秒?yún)^(qū)。 湖人隊得到米肯后實力大增,1947年成立的第一年就奪得NBL的總冠軍。 1948年湖人隊跳槽至NBA的前身BAA,湖人隊的NBA紀元也從此開始。 1949年湖人隊打敗華盛頓國會隊,奪得BAA總冠軍。 該賽季結束后,BAA與NBL合并成NBA,湖人隊奪得了改稱NBA后的第一個總冠軍。 但1950-1951賽季,湖人隊卻以1比3不敵羅切斯特皇家隊(Rochester Royals),錯失三連冠軍的機會。 1951-1954年,湖人隊奪得NBA歷史上第一個三連冠。 但此后湖人開始下下坡路。 1954年到1982年,他們只有兩次折桂(1972年,1980年)。 1979年湖人選中“魔術師”約翰遜(Magic Johnson),湖人的“表演時刻”(Show Time)開始到來。 約翰遜當年就為湖人隊奪得了總冠軍。 在總決賽第6場比賽中,當家中鋒賈巴爾受傷,20歲約翰遜挺身而出,從后衛(wèi)改打中鋒,并且拿下了42分,湖人也以123比107戰(zhàn)勝凱爾特人,奪得總冠軍。 1980-81賽季令人失望,湖人隊因為約翰遜受傷,在季后賽第一輪就被淘汰。 1981年帕特-萊利成為湖人隊的主教練,他在此后的9年間為湖人奪得4個總冠軍。 1990年萊利掛印而去,此后湖人雖然經(jīng)常出入于季后賽,但總是與總冠軍緣慳一面,直到2000年才再登寶座。 1999-2000賽季,菲爾-杰克遜入主湖人,與奧尼爾(Shaquille ONeal)和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打造出第三個“湖人王朝”。 當賽季湖人隊經(jīng)過驚險的7場大戰(zhàn)后淘汰開拓者,闖進總決賽。 在兩隊的第七場比賽中,湖人隊在第四節(jié)還一度落后13分,但最后還是不可思議地反敗為勝。 總決賽面對東部冠軍步行者,湖人以4比2勝出,奪得自1988年以來的第一個總冠軍。 第一個總冠軍到手后,三連冠水到渠成。 2000-2001賽季,湖人在季后賽勢不可擋,西部碰到他們的球隊都被剃了光頭,湖人只在總決賽中輸給76人隊一場,最后以季后賽15勝1負的驕人戰(zhàn)績奪得二連冠。 奧尼爾在總決賽中平均每場得33分15.8個籃反,成為當之無愧的MVP。 2000-2001賽季,湖人隊在西部決賽中又碰到“絆腳石”,與國王隊酣斗7場后才與網(wǎng)隊會師。 湖人隊以4比0拿下了網(wǎng)隊,奪得第三個冠軍。 奧尼爾總決賽平均每場36.3分12.3個籃板,再次成為總決賽MVP。 2002-2003賽季,奧尼爾受傷缺陣了前13場比賽,湖人開局戰(zhàn)績不佳,但奧尼爾復出后,湖人實力猶存,仍然是奪冠熱門。 退休球衣號碼: (13) 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 (22) 貝勒(Elgin Baylor) (25) 古德里奇(Gail Goodrich) (32) “魔術師”約翰遜(Magic Johnson) (33) 賈巴爾(Kareem Abdul-Jabbar) (42) 詹姆斯-沃西(James Worthy) (44) 杰里-韋斯特(Jerry West)歷史: 1948-60 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Minneapolis Lakers) 1960-今 洛杉磯湖人隊(Los Angeles Lakers) 獲總冠軍年份: 1949年、1950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72年、1980年、1982年、 1985年、1987年、198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1948年入盟的活塞隊是NBA資歷最老的球隊之一,在經(jīng)歷了長達41年的漫長等待之后才登上NBA總冠軍的寶座,成為聯(lián)盟歷史上大器晚成的典型一例。 活塞隊前身為1941年成立的韋恩堡活塞隊,主場設于韋恩堡,先后在NBL和BAA中雄霸一方。 1948年,球隊隨BAA并入NBA,并一度在1955年和1956年殺入總決賽,可惜均以1:4負于對手。 1957年,球隊遷址汽車城底特律,卻沒能帶來好運。 主教練更迭頻繁,成績?nèi)匀缓翢o起色。 1966年球隊選中新秀后衛(wèi)戴夫-賓(Dave Bing)。 這位最佳新秀當年就帶領球隊殺入季后賽,同時也不斷創(chuàng)造出各項個人記錄。 后來,他作成為活塞隊歷史上得分最多的球員之一,入選籃球名人堂。 1970年,中鋒拉尼爾(Bob Lanier)也加入進來。 1974年,二人合力使球隊首次在常規(guī)賽中獲勝52場。 可惜,好成績只是曇花一現(xiàn),活塞隊日薄西山,1980年僅16勝66負,跌落谷底。 1981年,球隊通過選秀得到了“微笑刺客”伊塞亞-托馬斯(Isiah Thomas),這個多才多藝的榜眼后衛(wèi)。 他擁有出其不意的各種投籃技巧、雜技般的切入、閃電般的速度和神出鬼沒的妙傳。 在效力活塞隊的13年間,他兩度奪得總冠軍,12次入選全明星陣容,3次入選年度最佳陣容。 隨后的幾年,1983年名帥查克-戴利入主活塞隊,1985年,全明星后衛(wèi)喬-杜馬斯(Joe Dumars)來了,隨后,“微波”威尼-約翰遜(Vinnie Johnson)加盟。 加上艾德里安-達特利(Adrian Dantley)、中鋒比爾-蘭比爾(Bill Laimbeer)和丹尼斯-羅德曼(Dennis Rodman),以強硬防守和激烈身體對抗而著稱的“壞孩子軍團”誕生了。 1988年,令人望而生畏的活塞隊,以54勝28負的戰(zhàn)績殺入季后賽。 先后擊敗“飛人”喬丹領軍的公牛隊和強大的凱爾特人隊,在總決賽中與湖人隊大戰(zhàn)7局,最后以3分之差惜敗,他們?nèi)鄙俚膬H僅是運氣而已。 1989年,“壞孩子”們卷土重來,這次他們沒有錯失良機,在再度擊敗公牛隊之后,憑借杜馬斯的出色發(fā)揮,以4:0干凈利落地擊敗缺兵少將的湖人隊,獲得總冠軍。 次年他們第三次擊敗公牛隊,并在總決賽里4:1戰(zhàn)勝開拓者隊成功衛(wèi)冕。 活塞隊以兩連冠的成功,實現(xiàn)了長達41年的夢想。 此后,恨得咬牙的喬丹沒有讓活塞隊再得意下去,NBA進入了公牛時代。 隨著戴利辭去主教練職務和“壞孩子”們的相繼離開,活塞隊盛而轉衰。 1993年,他們結束了連續(xù)10年進入季后賽的歷史,淪落為一支二流球隊。 近年來,活塞隊曾先后得到多面手格蘭特-希爾(Grant Hill)、全明星球員斯塔克豪斯(Jerry Stackhouse)和防守專家本-華萊士(Ben Wallace)的幫助,狀態(tài)逐步回升。 2002年,活塞隊一度以50勝32負的戰(zhàn)績,殺入東區(qū)半決賽。 本賽季,活塞隊組建了由華萊士、得分高手漢密爾頓、阿特金斯、克利福德-羅賓遜和上賽季最佳第六人科利斯-威廉姆斯組成的年輕陣容,實力不容小覷。 退休球衣號碼: (2) 查克-戴利(Chuck Daly) (4) 喬-杜馬斯(Joe Dumars) (11) 伊塞亞-托馬斯(Isiah Thomas) (15) 威尼-約翰遜(Vinnie Johnson) (16) 拉尼爾(Bob Lanier) (21) 戴夫-賓(Dave Bing) (40) 比爾-蘭比爾(Bill Laimbeer) 歷史: 1948-57 福特-維恩活塞隊(Fort Wayne Pistons) 1957-今 底特律活塞隊(Detroit Pistons) 獲總冠軍年份: 1989年、1990年、2004年 火箭隊是一支有高中鋒傳統(tǒng)的球隊,從早期的摩西-馬龍(Moses Malone)、拉爾夫-桑普森到奧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輪選中的中國中鋒姚明。 1967火箭隊年加入NBA,當時落戶于圣地亞哥,經(jīng)歷了4個平淡的賽季后,于1971年搬到休斯頓。 跟許多球隊一樣,火箭隊的處子賽季令人失望。 1967-1968賽季,火箭隊僅15勝67負。 第二個賽季火箭隊從休斯頓大學得到“大E”埃爾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賽季平均每場就拿下28.4分,火箭隊隊成績開始上揚,1968-1969賽季火箭隊取得37勝45負的成績,打進了季后賽。 1970年火箭隊27勝55負,1971年40勝42負,從1971年開始,火箭隊就搬到了休斯頓。 休斯頓人更喜歡看橄欖球,所以火箭隊搬到這里并沒受到多大的歡迎。 1976-1977賽季,火箭隊得到了傳奇人物摩西-馬龍。 當時火箭隊還有湯姆-賈諾維奇等人,他們以49勝33負取得1977年中區(qū)冠軍,但在東部決賽中敗給76人隊。 1977-1978賽季,湯姆賈諾維奇被科密特-華盛頓嚴重打傷,休息了5個月,火箭隊實力大損,當賽季只有28勝54負。 1978-1979賽季,摩西-馬龍平均每場拿下24.8分17.6個籃板,奪得了常規(guī)賽MVP,火箭隊也再進季后賽,但在第一輪就被淘汰。 1980-1981賽季,在摩西-馬龍的帶領下,火箭隊再次進入了總決賽,但在總決賽中,拉里-伯德的凱爾特人以4比2勝出。 火箭隊的第二次進總決賽是在8年之后。 1983年和1984年,火箭隊連續(xù)拿到兩個頭號選秀權,分別選中了拉爾夫-桑普森和阿基姆-奧拉朱旺,兩個身高2.10以上球員組成“雙塔”。 火箭隊1985年殺入季后賽,但在第一輪就被爵士隊淘汰出局。 1986年火箭隊殺入了總決賽,但是這次遇到的是到凱爾特人,又無功而返。 直到1994年,火箭隊才獲得第一座總冠軍獎杯。 奧拉朱旺在那個賽季平均每場得了27.3分11.9個籃板和3.71個蓋帽。 在總決賽中,火箭隊碰到紐約尼克斯隊。 奧拉朱旺戰(zhàn)勝了尤因,火箭隊以4比2奪得球隊第一個總冠軍。 1995年火箭隊從開拓者得到了“滑翔機”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但衛(wèi)冕冠軍在常規(guī)賽舉步維艱,只取得47勝35負。 季后賽也很艱難,首輪戰(zhàn)勝了取得60勝的爵士隊,第二輪以1比3落于給太陽隊,但火箭連下三城。 西部決賽,奧拉朱旺大戰(zhàn)常規(guī)賽MVP大衛(wèi)-羅賓遜,火箭隊以4比2戰(zhàn)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