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公牛隊的傳奇教練:菲爾·杰克遜的禪宗哲學與成功秘訣

簡介
菲爾·杰克遜是美國職業(yè)籃球界最成功的教練之一,執(zhí)教生涯中獲得了11次NBA總冠軍,其中包括兩次三連冠,分別與芝加哥公牛隊(1991-1993年)和洛杉磯湖人隊(2000-2002年,2009-2010年)。杰克遜的執(zhí)教哲學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他將禪宗原則應用于籃球場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領導風格,激發(fā)了球員的潛能。禪宗哲學與籃球
禪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強調(diào)直覺、直覺和冥想。杰克遜認為,這些原則可以應用于籃球,幫助球員放松、專注和提升臨場表現(xiàn)。他經(jīng)常使用禪宗比喻和隱喻來傳授他的哲學,例如:"空杯心態(tài)":鼓勵球員放下固有觀念和自我意識,以接受新的知識和經(jīng)驗。"無我":強調(diào)團隊合作和放下自我利益的重要性。"心流":創(chuàng)造一個球員可以完全投入和專注于比賽的環(huán)境。具體實踐
杰西方禪師:杰克遜、喬布斯與巴菲特
禪,來自佛教,自六祖慧能以降,“眾生皆有佛性”,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由此,禪擺脫了佛教的繁復沉重,開啟了“直至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之道并大放異彩。 西人說,禪即心學。 具體就是,在每一個生活工作的當下,保持覺悟,直面本質(zhì),修煉自心,突破自我,超越局限,獲得遼闊通達的智慧。 由于個人偏好,姻緣巧合而闖入禪學一隅,擠進窄門,竟然于微塵中見大千。 想想自己喜歡的籃球、蘋果產(chǎn)品和投資,在千差萬別中發(fā)現(xiàn)了一條隱秘的通道,擔水砍柴皆能悟道,行住坐臥都是修行,所有偉大之中總有禪的玄機。 于是,把籃球禪師菲爾杰克遜、蘋果教父斯蒂夫喬布斯和投資之神沃倫巴菲特隔空牽手,讓這個時代的偉大人物在東方智慧里拈花一笑和心領神會。 喜歡籃球的人對美國NBA籃球主教練菲爾·杰克遜一定如雷貫耳。 他在執(zhí)教芝加哥公牛隊和洛杉磯湖人隊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重要的稱號,就是禪師“Zen Master”。 杰克遜的執(zhí)教展現(xiàn)出來一種不為所動、超然物外的沉靜和自如,充滿東方禪學的味道,猶如功夫巨星李小龍所主張的武學精神,在迅猛搏擊中體悟沉靜之美。 在《11枚戒指:禪師菲爾·杰克遜自傳》這本書里,我們了解到,杰克遜生于牧師之家,作為球員跟隨紐約尼克斯隊贏得2個總冠軍,身為教練獲得過11個NBA總冠軍,以13個總冠軍成為NBA歷史上獲得總冠軍個數(shù)最多的人。 這是籃球運動史上最燦爛驕人的成就。 他熱愛閱讀,癡迷東方神秘主義,經(jīng)常采用奇特的訓練方法,臨場指揮更是如如不動,泰然處之。 他創(chuàng)立了玄妙的三角進攻,其精神是分享球權(quán)和無球跑動,充滿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的禪學意味。 杰克遜則是球員的心靈之師,從宗教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勵球員夠釋放更多的內(nèi)心能量,追求更高的籃球技藝和團隊成就。 釋放,這就是本書的主題詞。 用他學到的宗教禪意和世界各地領袖們的思想精華,釋放了喬丹、釋放了羅德曼、釋放了奧尼爾,也釋放了科比——把他們的心靈從狹窄的“小我”中釋放出來。 正如那句話,沒有人能夠低估一顆追求總冠軍的心。 菲爾杰克遜的高足、湖人隊超級球星科比·布萊恩特從最初的倔傲不馴到精神意志的脫胎換骨就得益于禪師的禪學激勵。 巧合的是,科比是李小龍的忠實擁躉。 在禪師杰克遜的調(diào)教下,科比在洛杉磯湖人隊取得了5枚總冠軍的輝煌成就,締造了湖人王朝。 在《科比24》這本書里,他說,我站在場上的時候,無論是怎樣的熱鬧喧天和激情澎湃,往往感受安靜的力量,能清晰聽到內(nèi)心的聲音。 尤其是在激烈的比賽中,我極度專注,但也主動從賽場脫身出來提醒自己把持高度自我覺察,閱讀比賽。 科比追求運動中的平衡和完美,這也是他從李小龍中國武術中悟出的“道”,將中國武術和籃球運動巧妙融合,在功夫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建立起自己的運動哲學。 正如他所說,我鐘情于24號,不是為了比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的23號大1號,而是因為,一天有24小時,就像上帝給每個人相同的24次機會,要將精力全部放在比賽和訓練上。 無獨有偶,在美國的商業(yè)史上,有幾個人醉心禪修。 最有名的當屬蘋果教父喬布斯。 他是當世最偉大的企業(yè)家之一,也是一名虔誠的禪宗教徒。 他17歲遠赴印度尋找圣人學禪,18歲追隨日本禪師乙川弘文學習曹洞宗禪法,從此禪深刻影響了他的一生。 用禪宗來說,12條準則就是行持“戒定慧”。 喬布斯的表達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中文的達雅翻譯就是,求知如渴,篤行若愚。 喬布斯終生堅持打坐禪修,直到年老工作太忙的時候才有所暫停。 他以禪的直覺思維印證覺悟智慧,以書法藝術精髓錘煉產(chǎn)品。 iPhone、iPod、MacBook等產(chǎn)品,簡潔優(yōu)雅,深得禪意之美。 喬布斯的婚禮和葬禮都采用了佛教儀式,這是虔誠的供奉和心靈的皈依。 一個完全生活在西方商業(yè)社會最發(fā)達的美國人,竟然對東方直覺智慧如此癡迷,而那些在東方智慧里的生活的人們,卻對西方的資本主義一往情深。 這是一種巨大的悖論和吊詭。 這些人是東方神秘主義禪學思想的真正踐行者。 他們把禪學智慧化為實實在在的生活原則,一絲不茍、飽含謙卑地奉行在生活之中,自我突破,不斷精進。 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偉大心靈和修行勇士。 美國股市的傳奇人物沃倫·巴菲特是另一個禪師。 他的偉大之處在于始終能從財富涌流的熱鬧中退場,主動避居邊緣,以禪者智慧開創(chuàng)一個熱氣騰騰的創(chuàng)富投資故事。 巴菲特說,當人們貪婪時,我充滿恐懼,而當人們恐懼時,我卻會貪婪地買入股票。 這種對于人性的洞察和對心性的把握,與東方禪學具有千絲萬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用稻盛和夫的話說,炒股就是磨煉心性,升華人格。 股市千變?nèi)f化,瞬息萬遍,每一刻都在變動,如果不能保持一種定力,就會在盲目之中頻頻犯錯,最終耗散金錢和人生意義。 股市,是人性和心性的試驗場。 在財富涌流的地方,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著自己內(nèi)心的禪定克制,就是戒除貪嗔癡,就是正心誠意和修齊治平的修行。 股神巴菲特至今仍生活在奧馬哈小鎮(zhèn),仍住在多年前買下的一棟房子里,每天讀書、吃糖和喝可樂。 生活簡樸,猶如隱士。 這座房屋建于1921年,占地5830平方英尺,約541.62平米,內(nèi)有5間臥室;車庫面積約400平方英尺,即37.16平米。 1985年,巴菲特花費3.15萬美元買下,其后便一直居住于此,這也是巴菲特唯一一套常住房產(chǎn)。 美國的小鎮(zhèn)出了很多大師,比如美國文學史上的大文豪威廉·??思{、寫下《瓦爾登湖》的梭羅。 他們對自然主義充滿向往,想象力活躍,有耐心,善于觀察揣摩,純樸真誠而又不聲色犬馬,有藝術家的敏感和禪者的直覺。 巴菲特的禪定來自于主動從熱鬧之中退場,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不被誘惑干擾,在靜謐溫和的環(huán)境里冷眼旁觀,既關照股市的起伏動蕩,又能抱持洞察定力,始終做出正確的決定。 巴菲特是股市上的禪師。 他說,如果一只股票你沒有打算持有十年,你就不應該買入。 這是對大趨勢的深刻洞見和全然把握,而不是因動而動,自亂方寸。 《六祖壇經(jīng)》說,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 禪定,在于對外境的疏離、洞察和融入,同時也是對內(nèi)在的平靜、恒定和真如之態(tài)。 許多人用巴菲特的理論去炒股,但難以學到真髓。 巴菲特說,我不過就是找到幾個重要的基本原則,然后徹底地執(zhí)行。 這就是知行合一的智慧。 所謂原則,就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是一種戒的狀態(tài)。 主動放棄,不做什么,叫戒。 堅持要做的,抱元守一,叫定。 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間構(gòu)成的是一種相互融合、渾然一體的存在,那就是禪定。 這有一點像李小龍的截拳道,他總是在全然地觀照對局,既沉浸其間,又超然物外,一旦對手發(fā)動,他就會當機立斷做出果斷堅決的回應。 以動作力量和快速應變?yōu)樽谥嫉奈鋵W,本質(zhì)上卻是一種安寧祥和、渾然一體的定靜。 不得不說,這是以不變應萬變,也是止與觀的不二法門。 巴菲特的禪定就是既能真切感知股票市場當下的存在,也能預知未來可能的變化。 菲特的傳記《滾雪球》中說,股市是非常動蕩的,暴漲暴跌乃為常態(tài),是世事無常最極端的領域之一,但要記得價值投資的原則,即“護城河”加上“安全邊際”,簡單說來就是在有安全邊際的前提下買入那些有很深的護城河(低估值)公司并長期持有。 股市動蕩不安、暴漲暴跌乃為常態(tài),貪婪和恐懼如影隨形。 在股市這樣一個充滿變數(shù)也充滿著無限可能的地方修行以證悟空性,遠比一個不問世事的人在深山老廟里靜坐修行要復雜得多,但也有效得多。 正如李國飛所說,股票價格其實只是一個幻象,是無數(shù)市場參與者無數(shù)顆心相互碰撞形成階段性共識后所衍生的,這個幻象的形成包含了一系列非常脆弱的假設,包括基本面的、宏觀面的等等。 假設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改變,從而又不斷生成新的幻象,這也是一種“緣起性空”。 巴菲特是真正的智者,他洞察到眾人情緒的波動會引發(fā)股價的重大波動,或者說股價波動乃眾生心動。 我們努力尋找股市波動的規(guī)律,但這種規(guī)律亦如夢幻泡影,需要經(jīng)常根據(jù)投資環(huán)境的變化作出大大小小的調(diào)整。 投資有風險,越理解緣起性空、心生萬法,就越能理解投資的本質(zhì):順應國運大勢+時間的復利。
菲爾·杰克遜軼事
菲爾·杰克遜,NBA歷史上最傳奇的教練之一,以其獨特的“三角進攻”法門名震江湖。 這套戰(zhàn)術,曾助力芝加哥公牛和洛杉磯湖人隊三次奪得總冠軍,成為了籃球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 杰克遜所提出的三角進攻,是一種將三名隊員組成三角形,與另一側(cè)的“兩人游戲”相結(jié)合的進攻策略。 在比賽的攻防轉(zhuǎn)換中,這套戰(zhàn)術通過隊員們的靈活移動和相互配合,展現(xiàn)了極高的戰(zhàn)術智慧和執(zhí)行能力。 尤其在防守方面,形成的三角形不僅能夠有效限制對手的突破,還能通過包夾和協(xié)防戰(zhàn)術,進一步提升防守強度。
三角進攻的精髓在于其動態(tài)的調(diào)整和應變能力。 進攻方通過觀察對方的防守變化,不斷調(diào)整進攻策略,使得技術最出眾的球員能夠在對位中取得優(yōu)勢。 這種戰(zhàn)術尤其適合于利用優(yōu)秀低位球員的優(yōu)勢,特別是那些具備傳球能力的低位球員,能夠通過高位和低位的結(jié)合,實現(xiàn)內(nèi)外線的完美銜接。
在公牛隊的鼎盛時期,杰克遜引領的三角進攻體系,讓喬丹、皮蓬、朗利、哈勃等超級巨星能夠在戰(zhàn)術框架下發(fā)揮出極致的戰(zhàn)斗力。 而在湖人隊的黃金年代,奧尼爾、科比、費舍爾等巨星同樣在三角進攻的引導下,展現(xiàn)出了無與倫比的團隊協(xié)作和攻擊性。 這套戰(zhàn)術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使得角色球員也能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實力,成為了杰克遜執(zhí)教生涯的一大特色。
然而,隨著杰克遜的離開,NBA的籃球世界將不再有“三角進攻”的身影。 杰克遜的離去,不僅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更意味著籃球戰(zhàn)術世界的一個重大變革。 在杰克遜的執(zhí)教生涯中,他不僅將三角進攻發(fā)揚光大,更是以其獨特的戰(zhàn)術理念和管理哲學,影響了無數(shù)球員和教練。 他的離去,對于NBA的籃球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杰克遜的戰(zhàn)術思想和執(zhí)教風格,不僅僅體現(xiàn)在“三角進攻”這一戰(zhàn)術體系上,更體現(xiàn)在他對球員個性和團隊精神的尊重與培養(yǎng)上。 他教會球員們思考,而不是機械地執(zhí)行,強調(diào)團隊協(xié)作而非個人英雄主義,這些深層次的教練哲學,對于球員的成長和球隊的長遠發(fā)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杰克遜的離去,對于籃球世界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他所留下的不僅是“三角進攻”這一戰(zhàn)術遺產(chǎn),更是一種對于籃球精神和團隊合作的深刻理解與實踐。 在未來,雖然NBA的籃球戰(zhàn)術可能會不斷演變和創(chuàng)新,但杰克遜留給籃球世界的精神財富,將永遠被銘記和傳承。
擴展資料菲爾·杰克遜1945年9月17日出生,身高2米03。 畢業(yè)于北達科塔大學,1967年在第二輪中第17位被紐約尼克斯選中,從1967-1968賽季至1978~1979賽季,曾先后效力于紐約尼克斯隊11年,新澤西網(wǎng)隊2年。 隨尼克斯隊奪得1973年NBA總冠軍,入選1968年新人最佳陣容。 杰克遜至今已經(jīng)獲得13次NBA總冠軍(11次教練和2次球員)另外他也曾帶領兩支不同球隊獲得總冠軍由于他對東方哲學特別是禪宗的深厚興趣,他也常被媒體尊稱為“禪師”。
禪師杰克遜的簡介
菲爾-杰克遜PhilJackson 出生年月:1945年9月17日 身高體重:2.03米/104.3公斤(6-8英寸/230磅) 畢業(yè)于北達科塔大學 NBA經(jīng)歷:1967年第2輪第17位被紐約尼克斯隊選中;1978年6月8日被交換到新澤西網(wǎng)隊; 1989年至1998年擔任芝加哥公牛隊主教練 全明星球員經(jīng)歷:無 全明星教練經(jīng)歷:1992年,1996年,2000年 1989年至1998年擔任芝加哥公牛隊主教練,1991-1993年、1996-1998年六獲總冠軍; 1999年至2004年擔任落杉磯湖人隊主教練,2000-2002年三獲總冠軍。 2004年率湖人五年內(nèi)第四次進入總決賽,但1-4不敵活塞未能奪冠。 在至今14個賽季的執(zhí)教生涯中,杰克遜總戰(zhàn)績?yōu)?32勝316負,勝率72.5%高居NBA歷史排行榜榜首。 他在季后賽中共取得175場勝利,勝率高達71.7%,這兩項也是NBA之最。 回答者: yuanhaoyi - 千總 五級 2-25 21:31菲爾-杰克遜PhilJackson 出生年月:1945年9月17日 身高體重:2.03米/104.3公斤(6-8英寸/230磅) NBA經(jīng)歷:1967年第2輪第17位被紐約尼克斯隊選中;1978年6月8日被交換到新澤西網(wǎng)隊; 1989年至1998年擔任芝加哥公牛隊主教練 全明星球員經(jīng)歷:無 全明星教練經(jīng)歷:1992年,1996年,2000年